前言:文化钩子
当下多数许多青年人对非遗的认知停留在 “博物馆展品” 层面,认为它们是与现代生活脱节的。并且在与大家的交流实践当中,很多的学生对家乡非遗项目了解甚少,并且许多人表示 “从未有机会亲手接触非遗技艺”。此次实践搭建起校园与非遗的桥梁,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作坊,通过 “亲手缝制香囊”“听传承人讲历史” 等沉浸式体验,感知传统的技艺手法,打破对非遗的原有印象,重新认识老手艺中蕴含的文化智慧与生活温度,从 “被动了解” 转向 “主动参与”,为非遗传承注入青年视角与活力。
走进布艺坊:手作课堂
2025年7月15日,实践团的成员们来到青岛城阳河套布老虎传承人孙文娟老师的布艺作坊。初次来到这里,仿佛踏入了 “老虎的世界”:货架上,各式各样的布老虎或坐或卧,有的昂首挺胸,有的憨态可掬,五颜六色的彩色布料在布老虎身上和谐可爱,金线绣的纹路闪着细碎的光,靛蓝花边勾勒出灵动的虎纹,有大有小,小一些的老虎放在掌心还有些余量,大一些的老虎据老师说可以给小孩子骑着玩耍,桌上的架子还有不同样式的香囊流光溢彩,花朵样式的,小鱼样式的,这些精致的布艺作品背后是文化的传承与底蕴。 大家想把这份智慧记录下来,也让更多同龄人知道,非遗离我们并不遥远。
实践团的第一堂手艺课,从比较简单的缝制香囊开始。老师坐在桌子前,面前摆着剪刀、布料、香料和棉线,细心的教我们缝制这个香囊,她将两片粉色的布料熟练的缝合在一起,剪刀在她手中格外灵活,刀刃贴着粉线游走,不一会儿,五瓣花瓣的雏形就做好了。大学生们围在桌旁,跟着一步步操作。有的同学对于针线活的手艺接触的少了,难免有些不够娴熟,有时缝线歪歪扭扭,有时缝不住,最后只好求助身边的同学:“原来这些针线手艺并不容易,以前总觉得非遗手艺很遥远,亲手做了才知道,每一步都是功夫。”老师笑笑帮助大家制作香囊,因为日日的制作和练习,落针的位置不需要测量就可以直接确定好,又快又精巧,实践团的成员们不得不叹服这样的手艺。
随后,老师将调制好的香料和棉花塞进香囊里,看似小巧的香囊却能塞下不少的棉花,塞进棉花的五个花瓣变得鼓鼓囊囊,饱满可爱,并且有着淡淡的清香,这样的香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益处,饱含古人的智慧。最后,老师又示范着为香囊添加了装饰,为香囊囊缝上了挂穗和吊绳。
走进布艺坊:文化解码
完成了体验制作的环节,大学生们开始与老师进行交谈,向老师询问和探索布老虎背后的故事。
老师向实践团做了布老虎的介绍。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河套孟家布艺老虎艺术传到孙文娟老师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这门手艺从老师的祖太姥姥那代就开始传承,布老虎所代表的意义不仅是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是胶州湾一带“虎文化”流传至今的活化石。在过去的岁月里,每当家里有孩子出生,或是到了孩子满月的重要时刻,大人们总会精心准备一只布老虎,把对孩子的祝福、对平安健康的期盼都缝进布里,希望这只威风的布老虎能为孩子镇住灾祸、带来福气,守护着一代代孩子茁壮成长。在老师的记忆中,姥姥家的屋子里总会有些大小不同的布老虎,也通过这些布老虎来补贴生活,再后来这门手艺传到老师这一代,各类技术和布料都有了不少的改善和进步,制作成品也越来越精美,经过国家的帮助和宣传,人们也越发认识到这类传统文化工艺品的价值,传统文化在祖国大地上愈发扎根和生长。孙文娟老师也顺应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在线上和网络平台宣传和发布与布老虎有关的信息,让科技和传统链接,让未来反哺经典,这使得人们对于这项手艺的了解更加普遍,让人们深入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随着人们了解和认识的人越来越多,除了当地人们的需求,也吸引很多不同地方的人来认识和购买这些大大小小的布老虎,虎头帽,虎头鞋等等,这使得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注入新的机能,维护了文化的活性,保护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量。
“姑的裤子姨的袄,姥娘的帽子戴到老“小小的俗语里饱含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不同的家庭成员对新生儿的祝福与爱,布老虎一般是由姥姥送给百岁的小孩,这里的小孩百岁宴往往举办的很隆重,亲朋好友齐聚一堂,还有这样一个与布老虎有关的特殊仪式,家里人要在门口做个土堆,盖上红纸和包布,用竹子编成的洗麦子的大筛子放上包布,再把大布老虎放上,小孩子亲朋好友送的东西,像是金锁,银锁,鞋子和帽子之类的都放在里面,再把百岁的小孩抱出来,姑姑给穿上裤子,姨给穿上棉袄,姥姥给带上帽子,穿好后让孩子骑在老虎上,放鞭炮,撒些糖,特别喜庆热闹,仪式结束后大家就吃饭喝酒,庆祝新生命的成长。实践团的成员们从老师的描述中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为了让这门老手艺能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孙文娟老师也经常会走进当地的小学,把布艺制作的技巧教给孩子们,这意味着老手艺正在被年轻的一代看见,能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传统手艺的好,让这份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里慢慢发芽。传承者的坚守与精益求精,线上平台的宣传,技术的革新,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人们对传统文化宣传意识的不断提高,实践团的大学生们感觉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结尾:实践结果
其实,非遗的年轻化从来都不是要去改造过去、丢掉传统,而是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用新的视角、新的方式去解读和呈现非遗文化,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让未来的每一代人都能记得住过去的故事,让传统手艺永远不会被时光遗忘。 在和传承人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实践团的成员们也有了很多新想法。大家讨论后觉得,想要让河套布老虎被更多人记住,尤其是让更多小朋友喜欢上它,或许可以开发一套“布老虎绘本”。把传承人讲述的那些关于布老虎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还有制作过程中的有趣细节,都画进绘本里,让传承人讲的故事能陪着更多孩子长大,让布老虎的形象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大家的生活。同时,在学习了制作香囊之后,大家也纷纷向弟弟妹妹分享这样的活动,从身边人做起,扩大非遗的了解范围。
从初见布老虎时的好奇,到跟着传承人学习缝制的专注,再到思考如何传承的用心,实践团的大学生们感受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之路,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坚持,而是一代代人接力的使命。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用自己的方式为这门老手艺注入新活力。这份传承,没有终点,一直在进行中,也期待着更多人能关注、参与进来,顺应时代,利用时代发展的洪流,拉近人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一起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财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
网站运营:山东快报
山东快报网 版权所有©1997-2015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